当前位置: 信息公开> 贵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信息浏览
索 引 号:  032847231/201807-00282 名  称:  池州市贵池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方案(2018—2...
生成日期:  2018-06-01 发布机构:  贵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规范性文件发布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财政、金融、审计-商贸、海关、旅游-城...
文  号:  贵政办〔2018〕29号 语  种:  中文
关 键 词: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1年) 内容概述: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池州市贵池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1年)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皖政〔2017〕43号)和《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池州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池政〔2017〕82号)精神,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主线,充分发挥贵池山、水、土、气生态优势,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扶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绿色、休闲三大农业,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新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我区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1年,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功能更加多样、业态更加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产业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到2021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200元,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保持在全市前列。

——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显著提升。到2021年,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5%左右。

——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0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培育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带动性强的省龙头企业甲级队

——产业聚集度显著提高。依托龙头企业,形成粮油加工、饲料加工、精品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竹木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区域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1年,建设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产值30亿元以上的1个。

——农业新业态工程发展迅速。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新等,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到2021年,全区实现休闲农业收入15亿元,年接待700万人次以上。

三、主要任务

着力实施优质规模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新业态拓展、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创建等五大工程。

(一)优质规模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工程。组织实施农业绿色增效和养殖业绿色循环模式攻关,力争到2021年建成优质专用粮食基地17万亩、优质果蔬基地4万亩、绿色中药材基地4万亩、优质茶叶基地6万亩、渔业健康养殖基地15万亩,全区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80%。

1.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立足地域和资源特点,从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科学引导不同类型区域农业生产,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水产稻田综合种养、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原料基地。推广粮食高效集约耕地模式,稳定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80万亩左右,确保优质专用品牌粮食面积达到80%以上;调新、调优特色经济作物,抓好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基地建设,规划建设1-2个特色大宗农产品种植基地,每年西山焦枣、黄精种植面积分别增加500亩、300亩以上,每年改扩建无性系茶园1000亩以上,每年新增优质茶叶基地5000亩以上;推动水产跨越工程,推广以鳜鱼为特色的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富硒稻、富硒茶、富硒果等富硒特色农产品。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和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强优势区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切实改善生产设施条件,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秸秆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转化率,增强示范、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1.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就近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引进贮藏、保鲜、烘干、包装、运销等技术装备和第三方服务,促进商品化处理,实现节本增效和产后减损,新增果蔬贮藏能力5000吨、烘干能力20万吨。

2.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努力提高粮油、果蔬、肉类等传统食物原料的加工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其中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分别达到80%、30%、20%、20%、40%。提升以茶叶、黄精、焦枣、莲籽、鳜鱼等特色农产品的精加工能力,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发展主食厨房20个,开展秸秆和稻壳米糠、畜禽水产骨血等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的循环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

3.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按照资金整合、项目集中、要素集聚、效益优先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经营机制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转型升级。鼓励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产业园,提升当地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充分发挥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和省级示范园区。

(三)农业新业态拓展工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方式,积极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服务模式创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

1.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完善服务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林加工流通企业全面对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相互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实现全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全覆盖。到2021年,培训电子商务从业人员5000人次以上,新建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网点50个以上,建成1个以上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以上特色(特产)馆、1个以上快递(物流)园区,农业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80%,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商销售全覆盖,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5%左右。

2.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根据市大健康和全域旅游规划,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以杏花村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打造城郊农事体验度假基地,不断丰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森林体验和康养、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产业类型,打造各类主题休闲农业精品线路,试点开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到2021年,力争进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行列,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达到700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15亿元以上,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

3.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把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体系。2018年,实现劝耕贷乡镇全覆盖,到2021年,力争投放劝耕贷5亿元以上;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服务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大田粮食作物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占5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5%以上。

(四)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力量,着力培育一批省龙头企业甲级队,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

1.分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对现有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进行改组、改制,鼓励本土大型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上市发债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步伐,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尽快扩规模、提质量、上水平、创品牌。到2021年,培育农业大型企业集团3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以上,1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以上。

2.引导培育联合体。鼓励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林、渔)场为基础,各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向前延伸联合合作社、家庭农(林、渔)场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向后延伸开展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联合家庭农场、农户向休闲农业延伸,推广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实现产、加、销、研、游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积极争创省示范联合体,开展市示范联合体建设。到2021年,全区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达到40个,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10个,市级示范联合体20个以上。

3.增强企业活力。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大力提升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到2021年,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7家以上,其中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达到2家以上。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各类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工商管理等学习培训活动。完善股权等激励机制,引进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领头人。

(五)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围绕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创建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到2021年,全区三品一标产品总量达到70个,产地认证面积15万亩,产品认证覆盖率超过70%。全区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2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以上。

1.夯实品牌创建基础。继续开展绿色增长模式攻关,以现代农业园为平台,大力实施三推”“三节技术,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绿色农业质量和效益,建立完善农药化肥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探索开展整镇街化肥农药零使用试点工作,实现全区农药化肥零增长。支持开展农产品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等体系认证,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全程质量管理和控制。

2.培育知名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打造秋浦花鳜霄坑绿茶西山焦枣等区域公共品牌、特色品牌,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和保护,鼓励企业申报创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品牌,支持出口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合作,共享共建企业品牌,实现品牌的价值延伸。

3.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全国、省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的平台,举办各类名优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展示我市原始、生态、绿色、优特农产品,鼓励企业在省内外、境内外建立专门推广推介机构,支持企业和名人联合,邀请名人代言推介宣传。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区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各责任部门要履职尽责,加强协调沟通,及时跟踪调度。各镇街要组织调配力量,健全组织体系,把实施五大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部门要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五大工程实施效果,列入对各镇街、区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二)加强政策落实。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和利用发展改革、工商质监、税务、财政、金融、国土资源、供电等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行业新政策。支持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领导和部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着重解决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国家、省在用水、用电、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各类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得到实惠。积极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研发中心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建立农业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和有效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

(三)加强财政支持。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并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按照《池州市促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奖补办法》(池政办〔2016〕77号)和《贵池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暂行办法》(贵政办〔201534号)的要求进行奖补,充分发挥好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的杠杆作用。

(四)加强金融支持。充分发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支持作用,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模式,扩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的业务范围。优化劝耕贷信贷业务和风险基金担保贷款业务,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和担保费率,简化贷款操作流程。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行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投资农业产业化。加大引资、引智、引企力度,积极推广凤还巢工程,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探索保险+期货试点,扩大保证保险的业务范围,鼓励保险机构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扩大商业性农业保险品种。鼓励农业企业在区域性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推动具备条件的农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在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上市。

(五)加强开放合作。加强我区红茶、竹制品等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有基础、竞争力强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赴境外从事农业开发以及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引企力度,面向全国,重点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集聚度高、牵引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大项目,凡符合三重一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等优惠政策规定的,各地各部门要优先予以资金支持。

 

贵池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各年度任务表

序号

相关指标

2018

2019

2020

2021

 1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元)

1900

2000

2100

2200

2

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亿元)

78

88

98

110

3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2.2

2.3

2.4

2.5

4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71

72

73

74

5

龙头企业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个)

70

73

76

80

6

亿元以上企业(个)

7

8

9

10

7

5亿元以上企业(个)

1

2 

2

3

8

10亿元以上企业(个)

1 

1

9

产业集群

30亿元以上(个)

1

1 

2 

3

10

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产值

粮油产业(亿元)

19

21

23

25

11

林特产业(亿元)

16

18

20

22

12

畜禽产业(亿元)

1.3

1.4 

1.5

1.6

13

果蔬产业(亿元)

0.7

0.8 

0.9

1

14

中药材产业(亿元)

1.1

1.2 

1.3

1.4

15

茶叶产业(亿元)

3

3.2

3.4

3.6

16

水产品产业(亿元)

0.5

0.6 

0.7

0.8

17

优质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优质专用粮食基地(万亩)

14

 15

16

17

18

优质果蔬基地(万亩)

3.2

3.4

3.7

4

19

绿色中药材基地(万亩)

3.6

3.7

3.8

4

20

优质茶叶基地(万亩)

4.5

5

5.5

6

21

渔业健康养殖基地(万亩)

12

13 

14

15

22

种植业标准化覆盖率(%

72

74

76

80

23

养殖业标准化覆盖率(%

 

 

60

63

66

70

 

 

24

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新增果蔬贮藏能力(万吨)

0.6

0.7

0.8

0.9

25

新增果蔬烘干能力(万吨)

0.6

0.7 

0.8

0.9

26

主食厨房(个)

20

22

25

30

27

粮食加工转化率(%

72

76

78

80

28

水果加工转化率(%

22

24

27

30

29

蔬菜加工转化率(%

14

16

18

20

30

肉类加工转化率(%

14

16

18

20

31

水产品加工转化率(%

32

34 

37

40

32

农业新业态拓展工程

农业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

50

60

70

80

33

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

20

25

30

35

34

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万人次)

550

600

650

700

35

休闲农业综合营业收入(亿元)

13.5

14

14.5

15

36

休闲农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0.56

0.57

0.58

0.59

37

服务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

22

24

27

30

38

大田粮食作物全程社会化服务占比(%

35

40

45

50

39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60

65

70

75

40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主导产业大型企业集团(个)

1

1

2

3

41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个)

20

25

30

40

42

省级示范联合体(个)

6

7

8

10

43

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个)

3

4

5

7

44

获得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个)

1

1 

2 

2

45

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

三品一标产品数(个)

40

50

60

70

46

产地认证面积(万亩)

6

9

12

15

47

产品认证覆盖率(%

40

50

60

70

48

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个)

1

1

2

2

50

地理标志数(个)

2

2

3

3

51

农业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投资总额(亿元)

15

19

22

25

52

招商引资企业数(个)

20

25

30

35

53

其中

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数(个)

5

7

1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