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
×
前江工业园
“十三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来源:安徽贵池前江工业园区管委会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6-05-19

 

 

前江工业园

“十三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安徽现代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

二O一五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环境... 3

第一节 “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效... 3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

第三节 阶段性特征... 8

第二章 总体思路... 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 战略取向... 11

第三节 空间布局... 16

第三章 实施转型发展战略,打造材料新材料产业基地... 22

第一节 推进“材料产业延伸发展”行动... 22

第二节 推进“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行动... 29

第三节 推进“循环产业特色发展”行动... 37

第四节 加快临港产业发展... 43

第五节 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行动... 46

第四章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50

第一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0

第二节 推进“创业创新”行动... 51

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 53

第四节 推进“质量品牌升级”行动... 54

第五章 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合作新高地... 56

第一节 突出推进“精准招商”行动... 56

第二节 全方位深化园区合作... 57

第三节 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58

第六章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创新国家级生态园区... 60

第一节 严格准入管理... 60

第二节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61

第三节 加强污染防治... 62

第四节 推进生态园区建设... 63

第七章 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池州西部新城... 66

第一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6

第二节 加快产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68

第三节 推进产城融合”行动... 70

第四节 实现共享发展... 71

第八章 保障措施... 73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73

第二节 统筹规划实施... 74

第三节 突出环境营造... 75

第四节 增强要素保障... 76

第四节 强化项目支撑... 77

 


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指导意见》,落实贵池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快安徽前江工业园(以下简称“工业园”)转型发展,根据省市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省开发区“十三五”转型发展规划,结合前江工业园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前江工业园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工业园工作重点,引导园区企业行为,是工业园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园区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直部门和牛头山镇的鼎力支持下,前江工业园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新材料循环产业园建设,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配套提升、企业服务和自身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规划引领,经济发展日显成效。修编了《前江工业园循环型产业发展规划》、《前江工业园区材料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及循环化改造发展规划》等,修订完善了《前江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在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下,前江工业园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14年,前江工业园实现经营(销售)收入99亿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69.7%,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开发区平均增幅40.8和33.6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前江工业园对贵池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8.5%。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成为百亿元级产业园区。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行驻点招商、以商招商、联动招商,务求实效。截至目前,已引进工业项目30余个,竣工投产13家,初步形成了以贵航特钢、冠华黄金冶炼为龙头的材料产业集群,以西恩新材料、铜润科技循环经济园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2014年,前江工业园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26亿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61.2%,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开发区平均增幅27.9和30.3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100.7亿元,占贵池区工业产值的33%,成为全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配套功能日臻完善。自2008年建园以来,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亿余元,拉开框架15平方公里,建成区10平方公里,完善了水、电、路、港、气等配套设施。年吞吐能力500万吨一期公用码头及日供气能力3万立方天然气工程全面投入运营;12万平米安置房、21万平米保障房建成交付使用。同时,以学校、医院、消防、公交、金融商务中心为支撑的综合服务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产城融合的西部新城已现雏形,产业承载空间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创新管理模式,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前江工业园设立以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务实的举措,努力破解征迁安置、用地指标、建设资金、节能减排等难点和问题,保障了园区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成立了综合执法队伍,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成立了园区帮办中心,严格落实项目联系人制度,实行周入企、月例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各类难题。成立了园区企业家协会,定期开展活动,帮助投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规范内部管理、扩大产能、延伸产品等,提高经济效益。

注重生态环保,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严把产业类别、节能降耗、环保准入、投资强度、财税贡献等入园关口,仅2014年以来,已先后婉拒6个有意落户但环保、能耗不达标的项目。加速实施生态防护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宝赛湖、杨湾湖、汪矶湖“三湖”整治及水系贯通,打造生态型园区,不断提升园区综合品位。抓好企业节能减排,围绕废水、废渣、废气综合回收再利用,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2014年,前江工业园环保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能评执行率均达到100%。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江工业园应主动适应新形势,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发挥自身新优势,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1、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再布局,有利于前江工业园推动特色产业延伸和发展。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关口,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不断调整,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跨国公司主导下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布局,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前江工业园钢、铜等金属材料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园区功能布局初步形成,可以发挥基础产业优势,抢抓国内外产业区域格局调整机遇,加快承接中高端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2、国家推进一带两区建设,有利于前江工业园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深化开放合作。随着国家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等战略实施,沿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域分工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前江工业园区位于池州市贵池区牛头山镇北部的滨江地带,西临长江,与安庆相望,南依318国道和沪渝高速,北抵宁宜高铁,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在新的发展战略格局中,由发展后方变为开放合作的战略前沿,可以挖掘近水楼台之利,深化开放与合作,实现区域联动与协同发展。

3、国家和我省大力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为前江工业园产业转型提供契机。我国将创新驱动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引导开发区创建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我省制定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已在全省15家开发区建设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前江工业园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抢抓创新驱动战略机遇,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工业园转化,加快培育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4、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有利于前江工业园产城一体化发展。为贯彻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各类开发区推进产城融合,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我省将开发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34家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试点,鼓励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前江工业园距离贵池主城区较远,产城融合需求迫切,可以抓住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池州西部新城,为园区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5、重要领域改革孕育突破,将进一步凸显前江工业园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前江工业园作为全区乃至全市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可以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合作共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制约工业园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激发园区发展潜力和活力。

十三五期间,前江工业园也将应对严峻的挑战,主要有: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前江工业园保持“十二五”以来的增速难度加大;国家实施特色化和均衡性区域发展战略,开发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弱化;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前江工业园低成本扩张受到挤压;资源和环境的刚性约束加大,对前江工业园转型发展形成倒逼机制;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防范新的矛盾和问题的任务更加艰巨。

 

第三节 阶段性特征

前江工业园区于2005年7月筹建,2010年8月经省政府正式批准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经历“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增长,目前,前江工业园已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将呈以下阶段性特征:

由材料产业向深加工产业转型。前江工业园产业定位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目前,园区黑色金属冶炼产值仅有50亿元,产业规模不大,且受到环境保护及能耗指标的制约,产业规模难以进一步做大。“十三五”时期,前江工业园必须根据区委、区政府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战略,立足金属冶炼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金属深加工等下游产业,加快产业链延伸步伐。

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在新的形势下,传统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投资欲望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前江工业园招商效果不明显,入驻企业不多,规模以上企业只有9家,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十三五”时期,前江工业园必须根据市场导向,大力拓展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由工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新城区转型。2014年,前江工业园规上工业经营收入占全部经营收入的96.3%;而三产占GDP的比重不足1%,分别比全省、池州市开发区三产平均比重低16.2和11.9个百分点,“工业园”特征明显,园区人气不旺。“十三五”时期,前江工业园必须以国家和我省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开展产城融合试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推动由工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西部新城转型,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2014年,前江工业园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2%,分别比全省、池州市开发区平均水平低1.6个和3.5个百分点;园区被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仅西恩新材料1家,没有省级研发中心;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4%,分别比全省、池州市开发区平均水平低42.5和30.1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前江工业园必须适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需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实现由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

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化运作转型。全面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二五”以来,前江工业园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服务环境不断优化,但面临着融资途径单一、开发建设政府性投资压力大,招商项目用地需求量大、土地供应矛盾凸显等难题。“十三五”时期,前江工业园必须适应市场化新环境,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着力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要素瓶颈制约等问题,逐步迈上市场化运行轨道。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城市配套为保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五大战略,推进八大行动,全力打造长江流域重要的材料及新材料产业基地、重要的港口物流集散中心、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池州市西部新城

 

第二节 战略取向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前江工业园“十三五”战略取向概括为“4583”计划,即紧扣四大目标定位,大力实施五大战略,重点推进八大行动,努力打造三百亿元级园区。

1、明晰四大目标定位

长江流域重要的材料及新材料产业基地。立足区域产业分工,依托前江工业园金属冶炼产业基础,着力推进产品向下游精深加工发展,积极拓展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努力打造以特钢生产、特钢加工延伸产业、铜延伸加工业、镍基新材料等为特色的材料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重要的港口物流集散中心。依托长江黄金岸线,以远航公用码头及正在推进的二期港口物流园建设项目为平台,加强现代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第三方代理,加速发展集采购、交易、配送、仓储于一体的临港现代物流业,更好地满足园区企业大物流需求,进一步拓展长江中游物流市场,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港口物流集散中心。

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以金属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积极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产业链接等技术,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实现企业“零排放”,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池州市西部新城。以国家和我省推进产城融合开发区建设为契机,根据前江工业园实际,以综合服务区为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学校、医院、公交、消防、金融商务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集文化、教育、卫生、金融、技术研发、商务、娱乐服务为一体的池州西部新城。

2、实施五大战略与八大行动

转型发展战略。围绕打造长江流域重要的材料及新材料产业基地,按照“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材料产业延伸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循环产业特色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四大”行动,加快形成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突破性进展。

创新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园区发展的核心位置,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重点把握“中国制造2025”发展方向,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和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全面推进创新创业、质量品牌升级行动计划,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以全面创新引领工业园社会经济新发展。

开放发展战略。把握国际产业布局调整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机遇,发挥前江工业园区位优势,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围绕产业薄弱环节,大力实施“精准招商”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在更广领域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利用全球市场,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绿色发展战略。围绕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强化生态保护和资源集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产业、城市、生态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前江。

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前江工业园与贵池区及牛头山镇协调发展,统筹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统筹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实施“产城融合”行动计划,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园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3、打造三百亿元级园区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前江工业园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前江工业园实现经营(销售)收入300亿元,接近全省开发区平均规模,实现GDP约77亿元,财政收入23亿元,对贵池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38%。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在精准招商与项目集聚的带动下,材料产业不断改造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配套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增规上企业60户,主导产业集中度保持在80%左右,力争形成1-2个经营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

空间格局明显优化。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和要求,适时调整和优化园区内部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产业功能区、综合服务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等区块,形成以综合服务区为中心的多个特色园区。到2020年,前江工业园规划建成15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亿元,产城融合的池州西部新城区初步形成。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深入推动创新发展和集约发展,工业园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前江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50%,新建项目土地投资强度超过150万元/亩,亩均税收达到10万元/年,成为全省集约发展的示范园区。

协调发展明显进步。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各项社会管理工作争先进位。到2020年,前江工业园新增就业岗位1万人左右,人均劳动报酬高于全省开发区平均水平1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和用水量稳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力争获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前江工业园“十三五”主要发展目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4

(实现)

2020

(目标)

年均增长(%

1

经营(销售)收入

亿元

99.0

300

20.3

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亿元

2.4

83

80.5

3

财政收入

亿元

5.3

23

27.4

4

主导产业经营(销售)收入占工业园经营(销售)收入的比重

%

94.6

80%

-

5

工业用地投资强度

万元/

156.9

≥150

-

6

每亩土地实现税收

万元/

5.5

7.1

-

7

企业研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1.2

2

-

8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煤

完成省市

目标任务

-

9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完成省市

目标任务

-

#化学需氧量

%

-

#氨氮

%

-

#二氧化硫

%

-

#氮氧化物

%

-

11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3577

8000

14.4

12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154

273

10.0

13

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

亿元

26.0

100

25.0

14

五年新增就业人口

万人

0.6

1

-

15

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

万元

3.8

6.2

8.5

第三节 空间布局

1、前江工业园建设条件

区位交通优越。前江工业园西临长江,南接牛头山镇,距池州市主城区30公里,距安庆市2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园区南接318国道与沿江高速相连,北有杜茶公路可接入池州市主城区,交通便捷,运输成本廉价。未来规划中的过江大桥、过江铁路都毗邻该区,将进一步改善园区交通条件。

自然资源丰富。池州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品种繁多,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产更是得天独厚,其中方解石储量居全省之首。前江工业园东边有铜山铜矿、西面隔江有安庆铜矿,可以为园区铜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园区拥有13公里的沿江岸线资源,通江达海,正在建设深水港区,可常年停靠万吨级货轮,是园区发展港口物流业的独特资源和可靠保障。园区占用耕地少,土地征用成本较低。

地质条件较好。园区属丘陵地貌,山岗地连绵起伏,岗冲相间,且多为荒山荒坡、蔬林地等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处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近期新构造运动较弱,区域稳定性较好,场地和地基稳定,适宜工业厂房建设。规划区内地震活动轻微,区域构造稳定,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已建成220KV变电所和110KV变电所各一座,电力供应充足。建成自来水厂2座,年吞吐能力500万吨一期公用码头及日供气能力3万立方天然气工程全面投入运营,40公里路网及配套雨污水管网全线贯通,园区污水处理厂、四期路网、公用码头二期等配套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配套功能日趋完善。

2、园区内部功能分区

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贵池区空间功能分区,前江工业园为城镇功能片区,具体可分为三类功能区块。

现状建成区截止2014年底,前江工业园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6.4平方公里,入园企业45家,占地面积较大的是100万吨特钢贵航公司,该企业各项建设已启动,部分厂房已建成,厂区风貌初步形成。

适宜建设针对工业园岗丘地、洼地多的地形特点,综合考虑,将中部岗丘地和沿江地势较平的用地,划为适宜建设区。该区块是前江工业园集聚产业、建设配套设施的优选区,需根据本地环境与资源禀赋条件,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开发规模与开发强度。

限制建设根据前江工业园区自然资源条件等,规划将宝赛湖、汪矶湖、杨湾湖、幸福水库等水体及周边地区划定为限制建设区域。该区块自然资源条件与自净能力相对较好,但建设条件较差。当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时,在法定的条件下,部分限制建设区可转为发展建设空间。

3、构建“一心、一轴、六区”空间格局

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空间布局的准则,进一步构建一心、一轴、七区空间格局,促进园区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一心即园区的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位于陈村路以南、前江工业大道以西,功能涵盖行政、文化、金融、商务、商业及中心公园,既是城市功能核,也是先行启动区。在该处设置中央公园及仪式性广场,形成城市核心区的视觉通廊,保证核心区的环境品质。

前江工业园空间格局

一轴以前江工业大道作为园区的交通和产业发展轴线。按照园区主干道标准,推进前江工业大道道路建设,加强与杜茶公路、318国道、沿江高速等连接线建设。结合沿线不同的产业分区,适当布局相应的商业物流等网点,进行串联,形成产业发展轴。

 六区前江工业大道—新冶路—方家湖路以西为冶炼区,主要是钢、铜的冶炼及压延加工;沿长江岸线一带为港口物流区,主要发展港口物流及配套产业;新冶路以南、方家湖路以东、宝赛路以北为深加工区,主要发展金属下游产业;前江工业大道以东、新冶路以北为新兴产业区,主要发展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宝赛路以南、陈村路以北为生态防护区,形成以宝赛湖为中心的生态保护带;陈村路以南为综合服务区,主要功能是商业、商务、居住等。

4、园区用地构成

按照“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对园区总体规划面积进行用地构成划分。目前,前江工业园总面积20.3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7.89平方公里。根据土地利用性质划分,结构园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需要,各类用地面积规划如下:

前江工业园规划用地构成表

序号

代码

用地类别

用地面积

(平方公里)

比例

(%)

1

R

居住用地

1.24

6.90

2

C

公共设施用地

0.50

2.77

行政办公用地

0.20

1.10

商业金融业用地

0.23

1.26

文化娱乐用地

0.01

0.08

体育用地

0.03

0.15

医疗卫生用地

0.03

0.18

3

M

工业用地

8.87

49.58

一二类工业

6.34

35.45

三类工业

2.53

14.12

4

W

仓储用地

0.30

1.66

5

T

对外交通用地

1.36

7.60

6

S

道路广场用地

1.92

10.74

7

U

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0.12

0.66

8

G

绿地

3.59

20.08

其中

公共绿地

1.11

6.23

生产防护绿地

2.48

16.85

城市建设用地

17.89

100

9

E

水域及其他用地

2.47

规划用地

20.36

 


第三章 实施转型发展战略,打造材料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金属冶炼产业基础,面向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深入实转型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材料产业延伸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循环产业特色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配套发展临套产业,加快产业现代化、集群化发展,努力打造长江流域重要的材料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第一节 推进“材料产业延伸发展”行动

以《安徽贵池前江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以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等深加工配套项目为载体,以节能降耗为总要求,大力推进“材料产业延伸发展”行动,重点推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向下游精深加工环节延伸,加快由材料产业向深加工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

1、钢铁材料产业延伸

依托贵航特钢和贵航金属的钢铁冶炼,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突出向下游的特种钢系列产品、特种钢精深加工等环节延伸,形成较为完整的钢铁产业配套,努力打造百亿元特种钢深加工产业集群。

碳素结构钢产品。围绕长江经济带高端装备制造对标准紧固件、机械用型材等产品的市场需求,以池州实业中冶、鑫茂精细矿业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碳素结构钢,并进一步加工成螺栓、键、销、轴承及其它汽车标准件,以及角钢、槽钢、方钢等机械用型材。引导企业开发抗震H型钢系列、集装箱用耐候H型钢系列、薄壁轻型与厚壁重型H型钢等专用H型钢精品材,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前江工业园钢铁材料产业链

工具钢。围绕工模具市场需求,以石城矿业等企业为依托,积极拓展系列碳素工具钢和低合金工具钢,如刀具、扳牙、锉刀、锯条、冷热加工模具以及量具等。同时,积极引入专业的热处理企业,推进海宁双华100万吨金属表面处理等项目建设,为整个园区的钢铁产业提供配套。

铸造产业。围绕我省汽车零部件对配套铸件的市场需求,以盖娅环保等园区企业为依托,积极引入铸造企业,就近发展铸造工业,从冶炼企业中分配铁水直接铸造成型,减少重熔工序,降低能耗和成本。

高品质特殊性能用钢。以满足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以贵航金属、贵航特钢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材,重点发展核电大型锻件、特厚钢板、换热管、堆内构件及配套焊接材料,加快发展超临界锅炉用钢及高温高压转子材料、特种耐腐蚀油井管及造船板、建筑桥梁用高强钢筋和钢板,实现自主化。积极发展高性能不锈钢、高强汽车板、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材料。

钢铁产业谋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总投资

产值

1

不锈钢产业基地项目

占地1000亩,利用企业国外镍、铬矿山优势,规划建设年产120万吨不锈钢合金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年产30万吨不锈钢项目;二期建设12万吨镍铁合金项目;三期扩大生产规模,再上120万吨不锈钢项目,最终形成150万吨不锈钢产能。

25亿元

300亿元

2

金属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

占地2000亩,建设生产钢结构件、铁路轴承、特种耐蚀合金、高温合金、汽车铸造零部件等钢铁材料产业,废铜再生、铜线、铜电缆、铜五金、高精密铜板带、高导热铜合金引线框架、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等铜材料产业,铝合金电缆、汽车铝压铸件、铝合金型材、轨道交通用铝合金等铝材料产业等项目。

50亿元

3

年产3万吨钢结构件生产项目

生产用于桥梁、房屋、高塔、闸门等的钢板、型钢、钢管,年产标准钢结构2万吨,非标设备1万吨。

1.5亿元

3亿元

4

铁路轴承生产项目

生产各种高铁专用轴承

3亿元

2亿元

5

特种耐蚀合金材料生产项目

生产应用与特定条件下的特种耐蚀钢板、耐蚀管材等

10亿元

10亿元

6

高温合金生产项目

生产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如铸造高温合金(高温母合金及精铸件),变形高温合金(板材、棒材等)和新型高温合金(粉末高温合金、ODS高温合金等。

10亿元

10亿元

7

金属材料表面处理项目

对各种金属件进行喷漆、电镀、钝化、化学镀等表面处理

5亿元

6亿元

8

汽车铸造零部件项目

生产缸盖、缸体、变速箱壳、曲轴、活塞、制动毂等汽车零部件

3亿元

6亿元

2、有色金属产业延伸

立足铜池枞作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的产业定位,依托园区多金属精矿综合回收项目,积极承接铜加工等产业转移,推动铜、铝等加工产业链延伸,打造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铜材深加工产业。依托池州冠华黄金冶炼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动电解铜二期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综合回收利用水平,带动下游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支持冠华黄金开展技术改造与升级,积极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围绕我省电子、家电、电力电气、交通运输、建筑等产业用铜需求,大力开发印刷电路用铜材、空调冰箱用铜材、变压器用铜材、电缆与电线用铜、轨道交通用铜、汽车产业用铜等产品,拓展铜加工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积极拓展铝材料深加工产业。以伟宏铝业、台州明德等企业为依托,以废铝回收生产的重生铝为原料,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重生铝回收量。推动年产10万吨再生铝制品资源综合利用、铝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适合引进再生铝企业,形成规模效应。落实国家以铝节铜战略,着力引导园区企业提高铝加工程度,重点发展高纯铝、压铸铝合金、铝合金建材等深加工产品,拓展电子数码产品、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高铁车辆、机械制造、建筑装修等广阔的用铝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

铝材深加工产业链

引导有色金属加工业企业集聚。充分利用工业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路优势,依托园区现有的有色金属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入驻前江工业园,推动产业加工产业链延伸。重点深化与铜陵市合作,开展与铜陵经开区、金桥工业园等园区合作共建,积极吸引铜陵有色、精诚铜业、中发科技等骨干企业,提升园区铜加工能力和水平。针对大型铝加工企业沿江边布局趋向,开展对国内铝加工龙头企业的定向招商,促进铝加工产业升级。

有色金属材料产业谋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总投资

产值

1

十万吨废铜再生项目

回收废电缆、废铜屑进行分选预处理,再进行冶炼生产铜阳极板

4亿元

20亿元

2

铜线、铜电缆生产项目

以铜杆为原材料拉拔生产各种规格的铜导线和电缆

4亿元

5亿元

3

铜五金件生产项目

以铜合金为原料,进行铜合金的压铸生产各种铜接头、阀门、三通等五金件

1亿元

1亿元

4

高精密铜板带项目

生产具有价格相对优势、综合性能良好的高精密铜板带

2亿元

5亿元

5

高导热铜合金引线框架项目

采用铜合金高精带材生产具有高强度、高导电、良好冲压和蚀刻性能的铜合金引线框架

5亿元

12亿元

6

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项目

生产高速铁路所需的高强高导、绿色无铅的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

5亿元

10亿元

7

铝合金电缆项目

在电缆行业以铝代铜,生产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良好的电缆线,实现电缆线的升级换代。

10亿元

15亿元

8

汽车铝压铸件项目

以压铸铝合金生产汽车零部件,如汽车轮毂、箱盖、壳体以及装饰件等。

5亿元

10亿元

9

铝合金型材项目

生产建筑铝型材、工业铝型材和铝合金幕墙及门窗。

2亿元

5亿元

10

轨道交通用铝合金项目

生产轨道列车用大型异性空心铝合金型材、高品质铝合金车身板、变截面轧制板等

5亿元

10亿元

3、非金属材料精深加工

依托当地便利的水陆运输和池州地区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按照“技术引领—规模培育—下游拓展”的思路,引导现有非金属材料粗加工转向精细加工和应用,推动非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业发展,重点把握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突出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提升非金属材料加工度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新型建材产业链示意图

无机矿物粉体精细加工。以安徽皖宝矿业等企业为依托,利用池州地区丰富的石灰石、方解石等矿产资源,在矿产开采加工的基础上进行精细深加工,主要采用先进、节能、环保生产技术,研发生产活性氧化钙、普通碳酸钙、精细碳酸钙、活性碳酸钙超细活性碳酸钙和纳米碳酸钙等产品,拓展塑料、橡胶、陶瓷、水泥等材料的增强材料市场空间。

新型水泥。瞄准现代建筑对新型水泥的市场需求,以池州海螺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技术研发,有效利用园区可作为水泥原材料的固废,通过调节水泥熟料中矿物的组成、含量,生产具有节能、环保、早强、高强性能及其他特殊使用功能的新型水泥,包括变色水泥、废渣水泥、导电水泥、夜光水泥、医用水泥等,形成特色优势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推进池州海螺年产22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新型水泥建设项目。

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瞄准现代建筑对节能环保材料的需求,以质尊伟业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发生产具有质轻、隔热、隔音、节能性能的新型隔热保温材料,包括矿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等。大力引进新型保温材料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北新建材、浙江科达等大型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提升园区新型保温材料产业规模效应。

非金属矿物材料产业谋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总投资

产值

1

硫酸钙晶须项目

以石灰石以及冶炼企业脱硫石膏为主要原料生产硫酸钙晶须

2亿元

15亿元

2

纳米碳酸钙填充剂项目

以矿物的深加工为目的生产纳米碳酸钙,用于塑料、橡胶的填充剂

5亿元

10亿元

3

新型墙体保温材料项目

生产具有良好保温、隔热、隔音性能的新型建材

2亿元

5亿元

4

先进陶瓷粉体项目

生产各种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所需的陶瓷粉体及制品,如ZTA陶瓷粉体、氧化锆陶瓷粉体等      

2亿元

5亿元

 

 

第二节 推进“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行动

把握国家和我省大力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在推动材料产业向精深加工环节延伸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高性能合金材料延伸,重点培育铜基新材料、镍钴新材料、磁性及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1、铜基新材料

瞄准电子电力、交通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船舶、建筑五金等下游高端应用领域,依托园区现有铜冶炼企业及周边地区的铜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延伸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高起点发展我国紧缺的高档铜材产品,形成铜棒、铜线、铜管、铜板和铜箔等系列产品,打造具有池州特色的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铜基新材料产业链

铜管产业。根据市场导向,重点发展工业输油管、仪器仪表行业的精密铜管、家电行业、发电设备和制冷工业用的换热管、房屋及公共场所的饮用水管和热水管、高效散热内螺纹管、汽轮发电机组的冷凝管等。

铜棒产业。围绕航空航天、仪器仪表、船舶工业、电力电气、机械零件、汽车配件以及日用五金等需求领域,重点发展易切削铜材、耐腐蚀铜材、热锻铜材,以及纯铜级合金铜棒材等。

铜线产业。根据国内电力传输、工矿电气、电力机车、数据通讯及海洋工程等对铜线的发展需求,重点发展高强高导合金导线、电气机车接触线、高纯无氧铜杆、特种电磁线、超细裸铜线、单晶铜超导超细线、新型特种电缆、数字通信电缆等线材。

铜板产业。重点发展引线框架铜带、插接件铜带、射频电缆铜带、变压器铜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LED支架、电缆带的高端铜板带材等。为满足电子、信息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铜板带材加工技术向着大规模、专业化方向发展。

铜箔产业。围绕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高速喷墨打印机磁头等便携产品对铜箔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18μm以下中高档电解铜箔、特种铜箔(锂电池、通信和汽车用)、压延铜箔等产品。

专栏:安徽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各环节代表性企业核心技术情况

铜箔产业链

华纳国际电子材料

是国内高档电子铜箔骨干生产企业,在高性能超薄铜箔电解及表面处理技术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

铜陵浩荣电子科技

是香港浩荣积层板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2.2亿元港币,是一家以生产FR-4高性能积层板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积层板及多层印制电路用薄板和粘结片。其High-Tg(170℃)、Mid-Tg(150℃)积层板、CTI600、CEM-1、CEM-3及环保型无卤超薄积层板等高性能特色产品代表国内先进水平。

铜板带产业链

金威铜业

是铜陵有色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年产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10万吨。在工频感应炉熔炼—水平连铸和立式半连续、连续铸造”熔铸生产工艺和“大规格铸锭—热轧—铣面—冷轧—退火—精整”压延生产工艺等领域为国内先进水平。

铜线杆产业链

全威铜业

是安徽首个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民营企业,全国民企500强。主要生产光亮低氧铜线杆及精细铜线等系列产品,技术与产能居世界前列。

精达铜材

是国内最大的特种漆包线生产企业,也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四的特种电磁线制造商。在特种漆包线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

铜棒及特种合金材料产业链

铜冠电工

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阳极磷铜生产技术和国内最先进的阳极磷铜生产线及铜连续挤压机组等生产设备。在阳极磷铜合金技术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

中科铜都粉体新材料

是全国最大的硫酸铜生产企业之一,在雾化法铜及铜合金粉生产工艺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

铜管产业链

海亮铜业

其母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是海亮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铜合金管生产企业和国际知名的铜加工企业之一、中国最大的铜管出口商和第二大的铜管生产企业、排名前三的精密铜棒生产企业和最主要的铜棒生产企业之一。在高效节能环保精密铜管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

2、镍钴新材料

依托园区年综合处理重金属废渣5万吨项目,充分利用西恩新材料等企业的技术优势,按照“废料—再生金属—镍钴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的路径,拉伸镍钴新材料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贵池区镍钴新材料实现产值200亿元。

镍估新材料产业链示意图

再生金属回收。依托西恩新材料年综合处理重金属废渣5万吨项目设施,收购电镀废液废渣、固废、废电池、镍渣、钴渣等废料,采用先进的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再生镍、钴、铜、镁等金属资源,形成年产力硫酸镍2万吨、硫酸铬2万吨、硫酸钴0.5万吨、硫酸铜1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瑞鑫金属材料公司金属粉体材料项目建设,形成年产镍粉600吨生产能力。积极推进西恩新材料公司二期项目建设,利用部分生产线进行废旧镍电池、锂电池和含重金属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加工与再生。

镍钴新材料。引导西恩新材料公司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再生有色金属,研发生产镍钴新材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支持西恩新材料公司建设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重大科研成果的工程化试验,建成镍钴粉体材料等中试基地,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进金川集团等镍钴新材料行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开展与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立镍钴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力争在镍钴新材料科技研发与成果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

新能源电池。积极引进锂电池结构材料及多元锂电池生产企业,利用园区回收的含镍钴锰的混合溶液,采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电池正极材料,开发生产新能源电池产业。支持以西恩新材料为龙头的高新企业开展三元、四元新能源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推动广泰电源年产188万KV/Ah电动、助力车用新能源电池项目建设。考虑到池州地区的环境容量,可考虑在园区引进环保的铅酸蓄电池的回收综合利用企业,并发展铅酸蓄电池的生产。

 

镍钴新材料产业链谋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总投资

产值

1

新材料产业园项目

占地500亩,依托西恩科技镍基材料和贵池区锰矿资源以及园区现有企业附属产品硫酸,生产镍、锰、钴电子级新材料,并延伸发展三元新能源电池。

18亿元

2

高品质电池材料原材料回收利用

通过电镀废液废渣,固废,废电池,镍渣,钴渣等的资源再生,生产镍、钴、铜、镁等金属化学品与合金材料等新能源电池生产所需的基础原料。

5亿元

10亿元

3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项目

研发生产Ni-Co-Mn-Li等四元合金电池材料

5亿元

10亿元

3、磁性及环保新材料

高性能磁性材料。充分利用园区多种金属资源,积极采用粉末冶金法(烧结法)、粘结法等技术,拓展铁基新材料中的磁性材料,重点开发生产具有广泛用途的高性能磁性材料,包括镍基合金、高纯度氧化铁红、高性能软磁铁氧体等。积极引进国内磁性材料龙头企业,争取马鞍山高科磁性材料公司入驻前江工业园,延伸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及高效永磁电机等应用产品。

环保新材料。把握国家加强生态环保带来的市场机遇,有效利用园区多种金属及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积极开发环保新材料,包括环境净化材料、能源净化材料、环境替代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等,重点开发生产石灰、活性炭、防腐材料等脱硫材料,建筑用石棉材料,以淀粉等天然物质为基础的生物降解塑料等。支持盖娅环保公司开展废弃物资源化研究与应用,推动低品位表化矿共伴生矿多金属分级提取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环保新材料产业链

其它新材料及应用产品。积极扶持池州山立分子筛有限公司发展,推进年产1000吨碳分子筛项目建设,培育分子筛等新材料应用产品。在发展非金属材料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生产无机非金属智能建筑材料,如变色玻璃、光导纤维、智能水泥基材,以及智能陶瓷材料等。适时引进燃料电池所必须的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企业,开拓生物燃料电池及材料等。

 

 

环保新材料谋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总投资

产值

1

12万吨复合脱硫剂项目

复合烟气脱硫剂由碳化钙和生石灰以及添加剂(如碳化木质素,K2CO3NaCl)反应制得,应用于工业烟气脱硫

1亿元

1.5亿元

2

2万立方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项目

回收火电厂烟气高温SCR脱硝催化剂(V2O5/TiO2系列催化剂,使用周期2年左右),通过水洗、热再生剂活性剂补加,实现催化剂再生利用,属于国家政策鼓励项目,目前市场前景良好,无现有专业企业。

2亿元

5亿元

3

10万吨氧化铁精干气脱硫剂项目

利用铁精粉氧化制备氧化铁精,用于气化炉合成气的硫化氢脱除精制

2亿元

5亿元

4

5万立方中低温SCR脱硝催化剂项目

生产具有中低温高活性的SCR催化剂,取代国外进口高温催化剂,应用于更适合国情的工业锅炉中低温烟气SCR脱硝装置,项目前景良好,目前市场无类似产品量产。

2亿元

5亿元

5

年产32万吨环保增塑剂项目

本项目生产的增塑剂属于绿色环保型增塑剂,符合由国家工信部组织编制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积极发展专用助剂”、“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积极开发精细化学品”、“大力发展环保型新型材料”的要求。

9亿元

32亿元

6

90万吨焦化项目

建设年产焦炭96万吨2*48JNDK5505F5.5m捣固焦炉制备装炉煤及配套设施

7亿元

13亿元

7

高性能新型生物质活性炭材料

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回转炉,将物理法与化学法两种生产工艺结合使用,产品更全面,品种可达到70种以上。并可将炭化炉和活化炉的尾气进行收集再利用,节约燃料与生产成本,还可以产生辅助产品,增加经济效益,完全区别于国内现有的活性炭生产厂。

 

2亿元

4亿元

8

年产1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

 

建设年产精甲醇10万吨、杂醇896吨,硫膏36.8

 

2亿元

3.5亿元

9

2万吨/年聚四氟乙烯项目

本规划2万吨/年聚四氟乙烯装置包括:2万吨/年氟化氢装置、4万吨/HCFC-22装置、2万吨/年四氟乙烯装置,该项目最终产品为聚四氟乙烯,其它产品无商品量

2亿元

4亿元

 

第三节 推进“循环产业特色发展”行动

围绕尾渣、尾气、余热、余压及蒸汽资源,着力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循环产业大发展,努力创建省级及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1、推动材料的循环化利用

通过对前江工业园及周边园区的钢铁及有色金属废料的回收、重熔,发展下游产业,实现园区间的产业大循环。在园区现有的企业自身综合利用的基础上,考虑有价资源的分级利用及逐级提取,形成稀贵金属的富集、提取及相关材料制品产业,终态固体废弃物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要原料,形成园区内的产业循环,实现资源的“吃干榨尽”。

钢铁材料产业循环。钢铁冶炼所用原料有铁矿石、铁精粉以及回收的废钢等,冶炼所产生的固废主要为水渣、脱硫钙渣和洗矿渣等,可供水泥行业使用;主要副产品为冶炼过程中脱硫形成的硫酸,可作为终端产品出售,也可作为原料,发展下游化工新材料。电镀所产生的废液经处理后形成电镀泥,由金属回收企业进行回收并提供给合金钢生产企业做原料。

 

钢铁材料产业循环示意图

铜材料产业循环。铜的冶炼主要以铜精矿、金精矿和回收的废铜为主要原料,冶炼成含金、银的阴极铜,其中的金、银等有价金属提取后销售,电解铜作为下游铜材加工原材料。通过对电镀泥、电子泥和废电池进行回收处理,提取其中的锌、镍、锰、锡、铅等金属,可作为铜合金材料冶炼的合金成分。

 

 

 

 

 

 

 

铜材料产业循环示意图

铝材料产业循环。园区的铝材产业发展立足于废铝回收、重熔,下游产业主要发展高纯铝、压铸铝合金、铝合金型材和铝合金电缆,为周边产业提供配套。铝合金中所需的部分元素可由电镀泥、电子泥回收企业提供。

铝材料产业循环示意图

非金属矿物材料的产业循环。园区内的非金属矿物材料主要为石灰石及其加工材料,可与冶金产业形成良好的循环。园区内冶炼企业采用钙法脱硫,对石灰石进行初加工生产的石灰(碳酸钙),可供冶炼企业脱硫造渣,产生的副产品硫酸钙或者硫酸可作为硫酸钙晶须产品的原料。石灰石经精细加工制备的纳米碳酸钙和硫酸钙晶须作为橡胶和塑料行业所需的补强材料,可在园区内引入相关的车用橡胶、塑料制品的相关企业,也可供周边园区相关企业使用。非金属冶炼产生的废渣,既可作为水泥行业的配料,也可作为各种隔热保温材料及建筑墙体材料的原料。

非金属矿物材料产业循环示意图

2、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项目层次,重点是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的减少三废的产生;在项目集中区域,主要通过采用产业延伸和产业耦合等手段,把一个产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产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在社会层次,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大循环。总体上,通过物质集成、技术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设施、信息共享的实现,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从根本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减量化。采用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园区冶炼企业的废渣和尾矿、周边电石渣资源以及丰富的石灰石矿产资源,生产应用于工业烟气脱硫的高效复合型脱硫剂。采用公用工程一体化方案,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废物的排放。采用纵向延伸产业链和横向偶合,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料、产品的包装运输。园区废水经污水处理装置和深度处理装置处理后,用于循环水或绿化水、反冲洗水或用于矿物洗选或湿渣。对废热和低位热能采用梯级利用,有效降低热能的消耗和损失。

再利用。利用新建焦化装置副产的焦炉煤气,作为园区其他企业采热装置的燃料。对钢铁冶炼废渣中的残铁进行深度利用,废渣经初级富集处理后用于复合脱硫剂的原料,二级废渣载入水泥添加剂。有色冶炼装置尾气中的二氧化硫,经克劳斯脱硫装置处理后可实现硫磺的回收;脱硫后所得的脱硫石膏可作为生产石膏板、保温板等新型建材原料。脱硝催化剂回收再生装置可实现催化剂再生出售,也可对报废催化剂中的钛白粉进行回收,生产钛白粉添加剂。焦化装置所生产的焦炭一部分用于园区冶炼企业的基础原料,一部分作为下游新型煤基炭材料的原料。

再循环(资源化)。以废气利用为主线,将半焦炉气、半焦尾气等进行综合利用。对冶炼高炉尾气进行综合利用。焦化装置每年洗煤所得的中煤、矸石、煤泥等,可以送到园区供热锅炉房或者池州电厂进行利用,减少燃料煤的使用量。园区锅炉灰渣等固体废渣,可以直接送到金泥集团公司用作水泥的原料。在规划的煤焦化装置项目中,副产的煤气部分作为燃料返回焦化炉,剩余煤气供园区其他采热装置。

循环经济谋划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总投资

概况

1

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项目

加大环保投入,对园区企业生产进行脱硫、脱销、除尘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采用先进工艺,规划建设20万吨含重金属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和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项目,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利用园区企业富余热能进行集中供热,实行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回用,真正做到吃干榨净,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22亿元

处理、烟气综合治理等循环化改造,已建成日处理1万吨污水处理厂。

2

铜润科技循环经济园工程二期项目

固定资产投资6.32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硫酸生产线(其中硫铁矿制酸40万吨/年,园区SO2烟气制酸10万吨/年)。

7.35亿元

一期建设年产120万吨综合利用硫酸渣球团矿生产线和配套的年产80万吨铁矿石磨选生产线。

3

瑞恩能源公司富余蒸汽回收利用项目

余热资源综合利用及集中供热

第四节 配套发展临港产业

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积极落实《安徽省拥江发展规划》,尽快完成《前江工业园区长江岸线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利用园区深水岸线优势和企业大物流特点,加强港口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入第三方代理、江海联运等港口物流配套项目,着力壮大集采购、仓储、交易、加工、配送于一体,海关、税务、保险、金融等服务齐全的临港产业,促进前江工业园材料和新材料产业联动发展。

1、构建临港产业集中区

按照“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延伸、项目配套跟进、空间布局集中”的原则,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增加产业区对外影响力,打造“临港制造”品牌效应。

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坚持以发展材料及新材料产业为核心,突出发展材料仓储、加工、交易、配送业务,进一步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形成材料及新材料主导产业竞争优势。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供应链管理、保税仓储、分拨集拼中心、融资租赁等功能,延伸物流产业的增值服务。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发展。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协调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种货物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争取保税仓储政策,带动现代仓储物流项目进入,拓展外向型服务业。

推动临港配套产业发展。积极拓展现代航运物流、保税港口与贸易、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等产业,促进临港产业现代化。依托远航公用码头,推动港口物流、产业物流、特种物流协调发展,加快建成综合物流枢纽。对接全球产业转移新趋势,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注重生态化和人文化发展。

突出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为有效解决钢材加工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广大客户差异化个性需求的矛盾,借鉴国内钢铁产业的发展经验,适时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引导大型钢企参与,延伸产品营销和服务环节,促进园区钢材深加工企业与汽车、家电、造船等下游终端客户零距离对接,建立稳定的产业链。

2、推进前江仓储物流园建设

仓储物流园位于前江工业园区中西部,北靠贵航特钢,南接远航公用码头,西临长江,拥有长江岸线约650米,陆域占地285亩。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主要建设码头、堆场、保税仓库、加工厂房及管理办公用房等,拟规划港口码头区、仓储保税区、流通加工区、辅助生产区和商务办公区等五大功能区。

港口码头区。利用约650米长江岸线资源,充分发挥水运优势,建设6个5000(兼顾10000)吨级泊位,其中4个散货泊位、1个件杂货泊位和1个综合泊位。配套设施主要包括码头平台、栈桥,以及门机、皮带运输机及装卸机械等。

仓储保税区。占地180亩,考虑园区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投产企业大宗散货需求量增多和贸易公司进出口货物保税的需要,规划建设物流园散货堆场和保税仓库。

流通加工区。占地20亩,建设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进行部分散货、件杂货离线的流通加工,如粉碎、包装、减板、切裁等,起到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方便用户、提升加工效率的作用。

辅助生产区。占地20亩,主要设置流动机械库、机修、车辆服务、配电室等设施。其中车辆服务中心占地10亩,主要由汽车服务站和加油加气站组成,提供车辆停放、维修、保养、加油一站式服务,保障园区车辆正常运作。

商务办公区。占地18亩,主要建设管理中心大楼及生活配套设施,是仓储物流园运作的核心区,具备商务办公、市场交易、订单处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以及海关、税务、保险、金融等服务功能。

临港产业配套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总投资

产值

1

前江现代港口物流园项目

占地6000亩,依托园区13公里长江优质深水岸线资源,主要建设码头、堆场、保税仓库、加工厂房及管理办公用房等,拟规划港口码头区、仓储保税区、流通加工区、辅助生产区和商务办公区等五大功能区。建成后的物流园将是集采购、保税、交易、配送、仓储为一体的现代开放式港口物流园区,可提供多式联运、报关报检、货物代理、信息交易、电子商务、金融结算、仓储中转、流通加工和品牌展示等物流服务,实现年吞吐量15000万吨,全面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的港口物流集散中心。。

60亿元

2

港口码头项目

4个散货泊位、1个件杂货泊位和1个综合泊位。主要包括码头平台、栈桥,以及门机、皮带运输机及装卸机械等

4亿元

20亿元

3

仓储保税及国际贸易项目

建设物流园散货堆场和集装箱保税仓库,适应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

2亿元

10亿元

4

流通加工项目

进行部分散货、件杂货离线的流通加工,如粉碎、包装、减板、切裁等

0.5亿元

2亿元

5

辅助生产项目

主要包括流动机械库、机修、车辆服务、配电室等设施,保障园区车辆正常运作

0.5亿元

2亿元

6

商务办公项目

建设管理中心大楼及生活配套设施,具备商务办公、市场交易、订单处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以及海关、税务、保险、金融等服务功能

1亿元

2亿元

 

第五节 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行动

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在突出发展港口物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保险、金融、投资咨询等契合园区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适当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主体的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工业园城镇服务功能,促进前江工业园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实现由工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新城区转型。

金融服务。在前江工业园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金融街”,积极吸引交通银行、徽商银行、池州九华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机构,以及证券、信托、担保、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入驻,鼓励农村金融合作机构、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地方金融机构来工业园发展,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园区企业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担保公司联合发展业务,组建多种形式的融资担保公司、基金和共同体,探索实体经济增信和解决融资难的有效途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互联网金融及投融资模式。

商务服务。围绕前江工业园材料与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商务中介服务组织,推动咨询、经纪、公证、广告、法律、就业和人力资本中介等商务服务业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宝赛湖片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建设景色优美的商务信息综合楼,打造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抢抓现代信息技术给服务业带来的新机遇,筹划建设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健全技术服务体系,争创省级电子商务集聚区。鼓励骨干工业企业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中小企业纳入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动“店商”与“电商”融合。

电子商务重点招商企业及产品技术领域

序号企业名称技术领域地址或备注1杭州阿里巴巴集团综合性电商集团杭州西湖国际科技大厦A楼.2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 综合性电商集团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8号北辰世纪中心A座 3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综合性电商集团南京市玄武区苏宁大道1号4拉卡拉集团互联网金融及社区电商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6号中关村金融大厦5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电商物流深圳市南山区粤兴二道6号武汉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6安徽易商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电商服务外包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祁门路1569号7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坚果类电商芜湖弋江区西山路38号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大厦一楼8浙江侬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农业电商杭州东方电商产业园9深圳递四方科技集团跨境电商物流技术服务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宝源路10新加坡万国邮政跨境电商物流 11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骨干电商物流深圳市武汉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12上海梵马实业有限公司酒类销售电商产业园招商13上海广然进出口有限公司酒类销售电商产业园招商14上海广生行日化有限公司母婴类电商产业园招商15上海百中草本商贸有限公司进口面膜电商产业园招商16深圳伊麦斯商贸有限公司海外直发进口食品电商产业园招商17上海昊火实业有限公司进口鱼油电商产业园招商18上海海鰲实业有限公司烘焙食品电商产业园招商19屋诺(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进口食品电商产业园招商20上海书宁实业有限公司进口食品电商产业园招商21上海凯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进口酒类电商产业园招商

 

科技服务。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围绕前江工业园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情报、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创业、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突出发展新材料技术服务业。发挥贵航特钢、西恩新材料等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与第三方独立工业设计机构合作,积极培育研发服务外包等新业态。加快前江工业园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建设,引导科技研发机构向工业园集聚发展,建成皖江地区重要的科技研发服务基地。

社区服务。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园区,适当发展商贸(零售)、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家政服务、保健、维修、理发及美容保健等社区服务业,进一步方便群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引进大型社区服务专业公司,推进社区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前江工业园生活居住区域配套建设3-5个邻里服务中心,统筹规划建设酒店、写字楼、商场、超市、银行、电信、邮政、加油站服务网等服务设施,启动建设前江新城商务酒店,适时建设前江城市商业综合体,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增强园区生活服务功能。


第四章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集焦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等各方面创新,重点开展“创业创新”和“质量品牌升级”行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第一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结合宝赛湖保护与开发,规划建设前江工业园创新孵化基地,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集成创新服务。鼓励贵航特钢、西恩新材料等企业建设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研发中心申报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认定。支持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2020年,前江工业园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以上。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引导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西恩新材料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的主体作用,稳步推进皖宝精细碳酸钙系列产品、贵航特钢优质特种钢材、铜润高强度氧化球团以及冠华、盖娅贵金属提取等技术创新与改造升级。启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试点,进一步用好利益分配杠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市场化机制,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获利。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开展“科技入园区”活动,推动科技政策入园区、科技成果入园区、科技人员入园区、科技中介入园区等活动,初步建成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四大平台,全面提升前江工业园的自主创新服务能力。推行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服务链条。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大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对工业园企业开放。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贴息资金、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科技人才与产业创新对接。

 

第二节 推进“创业创新”行动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我省扶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以创新带动创业,支持企业更多参与工业园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汇聚创业创新动能。加强工业园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搭建创新创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主动邀请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来前江工业园开展创业创新辅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积极举办前江工业园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支持园区企业参与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为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者提供对接平台。

培育创客人才。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育和引导,积极推行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人才激励政策,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制定园区企业家培训计划,按照园区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设立人才基金,重点支持科技人才创业项目,打造工业园发展新引擎。积极创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落实千名网商培育计划,支持池州乡土人才、返乡创业人才借助网络,在前江工业园实现创业创新。

激活众创空间。依托综合服务区,结合科技创新孵化器建设,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拓展众创空间范围到厂区、社区、校区等。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园区创业者提供云计算云存储云搜索等服务。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众创空间的服务设施及公共软件的建设,适时为创客提供免费高带宽互联网接入等服务。建立完善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科技中介专业服务。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和引导,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更多的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

把握国家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以《安徽省开发区条例》修编为契机,积极创新前江工业园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等,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安徽开发区条例》,进一步理顺前江工业园管委会与贵池区及牛头山镇之间的关系,前江工业园依法享有县级管理权限,在规划、用地、建设等方面行使更加灵活的自主权;工业园重点任务仍是开发和建设,同时行使一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贯彻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工业园管委会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按照权力清单规范投资项目审批,行政审批不得超越权力清单。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争取贵池区人民政府支持,通过发行地方政府性债券、贷款贴息、注资、补助等方式,支持前江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协调,争取对前江工业园给予更多的信贷支持。依法同投资机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及商业银行合作,探索建立投保贷一体化的融资模式。积极探索工业园管委会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共办前江“园中园”。

推行市场化运行机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适时对前江工业园管委会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实行动态调整。创新工业园运行机制,推进“扁平化”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结合市场化的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实行“竞争上岗、绩效挂钩”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将工业园的部分建设、招商、运营、管理等职能委托给专业的商协会等市场主体,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第四节 推进“质量品牌升级”行动

实施企业提升计划。鼓励园区企业以国内外行业顶尖企业为标杆,推进管理对标、流程再造、兼并重组、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引领前江工业园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围绕材料和新材料产业链发展要求,大力引进材料深加工企业,推动新材料类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升级,引导园区企业强化产业关联,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争取建设材料和新材料省级检测中心,全面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强化金融服务,支持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类企业上市,争取材料类企业上新三板。

开展名牌产品培育行动。综合运用市场培育、创新奖励等多种方式,鼓励园区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安徽省政府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国内名牌。以前江工业园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集体商标、证明标志等园区产业品牌。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力度,开展品牌执法维权活动,保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全社会创牌、用牌、护牌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前江工业园安徽名牌产品达到10个,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

前江工业园“创新发展”类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总投资

目前情况

科创产业园项目

地100亩,建设2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及公辅设施、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依托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力量和资金优势,加强与高校联系合作,引入高技术人才,围绕园区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打造循环经济理念,重点培育和孵化新材料和循环经济补链项目。

5亿元

西恩科技已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冠华黄金、盖娅环保、三立分子筛生产的产品均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相关企业正在积极准备相关申报工作。

 


第五章 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合作新高地

 

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突出推进“精准招商”行动,探索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努力打造开放合作新高新,实现以开放促发展。

 

第一节 突出推进“精准招商”行动

强力推进“精准招商”。牢牢把握新常态下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两重要一循环”目标定位(即长江流域重要的材料及新材料产业基地、重要的港口物流集散中心、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持续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园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突出金属、非金属深加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实施精准招商。在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和中介招商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园区招商力量,组建招商专职小分队,深入苏、浙、沪等发达地区开展驻点招商。瞄准央企、知名民企和行业百强叩门招商,优先引进新兴产业、大项目和产业链项目,争取引进一个、见效一个、带动一园。

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扶持和培育实体企业扩大自营进出口,做大做强外贸骨干企业,引入进出口代理,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材料产业出口基地。积极开拓多元市场,带动新材料产业走出去,逐步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充分发挥进口对园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扩大工业园急需的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资源、原材料进口。

加快“走出去”步伐。着眼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鼓励和促进更多企业到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基地和研发中心,参与经贸合作区建设,带动工业园材料加工产品出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序引导建材等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促进前江工业园“腾笼换鸟”和产业转型。健全“走出去”预警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支持企业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制度,规避跨国经营风险。

 

第二节 全方位深化园区合作

积极开展跨省域合作。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以长三角“产业转移重点专题组”为平台,以沿海发达城市中“退二进三”的开发区为重点,探索通过合作共建园区的形式,整体承接材料和新材料等产业转移,推动前江工业园定向招商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利用中部论坛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经贸合作平台,促进前江工业园与其他中西部开发区合作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开发区协会在合作共建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协同打造我省特色产业集群。贯彻实施《安徽开发区“十三五”转型发展规划》,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加强与省内相关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强化产业分工与协作。重点加强与慈湖高新区、芜湖经开区、芜湖高新区、铜陵集中示范园区、池州高新区等产业合作,协同打造“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优质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加强与枞阳经开区、青阳经开区、庐江龙桥工业园区等产业合作,协同打造“沿江非金属矿加工产业集群”。

推动市域内园区合作。把握国家推进开发区整顿发展的大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早日实现“去筹转正”;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加强与池州国家级经开区合作,探索成为池州经开区一个特色园区的有效方式,实现园区间的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适应我省推进开发区整合提升的要求,加强与池州高新区错位分工与协同发展;加强与池州市其他开发区及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的协作,强化产业上下游协作关系。

 

第三节 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借鉴上海自贸区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

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进建立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积极开展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税和地税税务登记证“四证合一”等模式。推广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和做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突出执法能力提升。

加强法治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法律六进”,建立健全“法治园区”制度体系。完善并联审批、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缺席默认等制度,建立事中事后有效监管和高效服务新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依法惩处垄断、不正当竞争和侵权行为,鼓励创新创造。


第六章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创新国家级生态园区

 

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把生态保护和节能降耗摆在园区发展尤为重要的位置,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成环保低碳、节约集约的循环示范区,走一条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好、质量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严格准入管理

严格产业准入标准。以贵池区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及安徽省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实行环保、能耗、效益三个“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目录,严禁淘汰落后类的产业进入前江工业园,非鼓励类项目进入工业园,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不享受园区相关政策。

提高入园项目质量。围绕 “两重要一循环”目标定位,引进国家和省鼓励类的材料和新材料项目,配套引进和发展港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严格项目集约标准,进一步细化不同重点领域产业项目投资强度、单位用地产出、容积率、产值能耗、产值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等控制性指标要求。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科学管理,支持循环产业发展。着力提高亿元以上项目入园率,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千方百计促进入园企业追加投资,提高园区集约化水平。

 

第二节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强用地规划和计划管控,探索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推行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创新闲置土地盘活方式,依法征收土地使用税、土地闲置费,依法采取协议或定向转让、纳入政府储备、拍卖等方式回收闲置土地。加强对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机制,鼓励在符合城乡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采取厂房加层、拆除重建、改建、内部整理等途径,扩大生产性用房,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引导中小项目向标准化厂房集中。注重地下工程建设,拓展地下建设空间。

保护和节约利用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园区。加强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大幅提高工业园污水处理能力。编制节水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调配水资源,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工程,保障工业园用水需求。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节水改造,积极开展中水回用,转变工业园经济增长方式和用水方式。沟通流经前江工业园的水系,修复水生态环境。

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抓住国家加大对节能减排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鼓励园区重点企业开展节能计划。严格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双控管理,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和3000吨以上标准煤耗能企业监管,加大对减排源头监管力度,坚决关停排放不达标企业。深入开展工业节能工作,推广应用节能产品。积极建设集中供热和热电冷三联供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节 加强污染防治

加强污染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推进前江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污水管网,推进海螺水泥等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实施废水、废气的集中治理和固体废物的有效处理、处置。深入开展工业废气、锅炉烟尘、建筑扬尘、机动车尾气等专项整治,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科学管理,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规划建设大型垃圾转运站1座,转运量100吨/日,实现园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

健全防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园内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做好对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空气质量的监测,实现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加强危险废物处置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防控体系。加强园区生态隔离带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形成生态安全屏障。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执行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推进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实行环境信息公布制度。贯彻落实新《环保法》,扎实抓好环保创模工作,推进环保建设标准化。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坚决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四节 推进生态园区建设

积极创建绿色园区。坚持生态产业导向,推进材料深加工与循环产业发展,支持企业绿色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强园区绿化建设,提升绿地覆盖率,拓展工业园生态空间。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争取开展国际合作生态园建设。

推进低碳化发展。主动控制碳排放,积极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园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原料替代、改善生产工艺、改进设备等措施,有效控制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降低工业生产中化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改进工业用能结构,提高生产过程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制定和实施低碳厂房标准,加强对既有厂房的节能改造,降低厂房生命周期碳排放。建立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

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在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复用给水系统、余热综合收集及集中供热等项目建设,提升废水、废渣、废气综合回收再利用水平,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着力建设园林式园区。继续推进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作,适当保留并修整园区内水域景观,加快宝赛湖、杨湾湖、汪矶湖整治步伐,全面建成生态防护区。充分利用沿湖及供电走廊闲置土地,引进花卉、果蔬及观光旅游综合体项目,培育农业观光游新亮点,提升园区综合品位。

前江工业园“十三五”生态环保类谋划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单位

建设内容和规模

总投资(亿元)

新能源发电

前江工业园

装机150兆瓦光伏电站一座,年发电2亿千瓦时。

15

水系整治及绿化工程

前江工业园

对园区沟渠进行综合治理,进行两岸绿化、美化,构筑城市开发休闲公园,优化园区环境品质

1

新材料循环利用工程

前江工业园

建新材料循环利用厂一座,处理各种金属废旧材料、建筑废材料等。

1.5

园区综合管廊

前江工业园

综合服务园区城市管廊。

3.5

前江污水处理厂

前江工业园

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日

1.5

 


第七章 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池州西部新城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前江工业园与牛头山镇、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等关系,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两化融合”、“产城融合”行动,提升工业园城镇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池州西部新城。

 

第一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对外交通方面,近期主要通过前江工业大道与318国道、沿江高速对接,进而进入全国公路干线网;远期可通过北部通江路向东和洪湖大道、向南与高速相连,通过区内横向道路与滨江疏港大道相连,直达码头区,实现水陆转换联运。在园区内部路网结构方面,形成“五横两纵”干道系统,其中,“五横”由北至南分别为通江路、冶化路、杨湾路、宝赛路、陈村路,“两纵”由西至东分别为前江工业大道和幸福大道。规划建设前江口港区,推进牌楼至前江工业园矿产品廊道运输专用线建设。

道路规划建设一览表

道路名

道路红线(M)

道路长度(M)

道路起讫点

通江路

32

3520

长江-洪湖大道

冶化路

32

3330

董冲大道—洪湖大道

杨湾路

32

2810

纬三路—翠湖一路

宝赛路

32

3600

疏港大道-幸福大道

陈村路

32

3520

新城路-幸福大道

前江工业大道

32

6300

自来水厂-318国道

幸福大道

32

4320

通江路-长丰路

合计

24700

0.79平方公里

疏港大道

22

4670

杨湾路-镇区码头

新城路

22

1270

疏港大道-318国道

方家湖大道

22

1440

宝赛路—杨湾路

长丰路

22

1420

前江工业大道-幸福大道

兴丰大道

22

960

陈村路—消防站

汪矶大道

22

720

宝赛路—杨湾路

庙背路

22

1600

疏港大道—前江工业大道

董冲大道

22

2110

宝赛路—冶化路

刘村路

22

2750

董冲大道—洪湖大道

洪湖大道

22

1530

刘村路-通江路

蒋村大道

22

1920

刘村路-通江路

朱村路

22

1915

前江工业大道-洪湖大道

合计

22305

0.49平方公里

36

15

48070

0.72平方公里

总合计

95075

2平方公里

注:主干道道路断面为3.5m(人行道)+3.0m(非机动车道)+2.0m(绿化带)+15m(行车道)+2.0m(绿化带)+3.0m(非机动车道)+3.5m(人行道);次干道道路断面为3.5m(人行道)+15m(行车道)+3.5m(人行道);支路道路断面为3.0m(人行道)+9.0m(行车道)+3.0m

能源基础设施。前江工业园供电电源由220Kv观牛变电所和升级为220Kv的前江变电所提供,近期用电由前江110Kv变电所提供,规划新建110Kv特钢变电所、110Kv开一变电所、110Kv开二变电所,规划新设1座10Kv开闭所、16座10Kv变电所,两路10Kv电源成环网供电。燃气气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天然气来自国家“川气东送”工程,天然气供应系统采取长输管线由池州接入到马衙天然气门站,沿318国道主干管接入,然后到工业园区燃气管网。

水利基础设施。前江工业园用水从园区水厂经前江工业大道给水主干管引入,给水管网呈环状布置,供水主干管沿前江工业大道、幸福大道、陈村路东段、通江路中段敷设。园区实行污水分区排放,经污水截流干管集中收集送至前江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干管沿区内地块的主要道路布置,一般布置在道路的慢车道或快车道下。雨水经雨水管道收集就近排入杨湾湖、汪矶湖、宝赛湖、洪湖、长江,雨水管道布置以道路车行道的西侧、北侧为主。

 

第二节 加快产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统筹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公共信息服务数据中心及政务信息资源中心等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加快工业园宽带普及提速,推进光纤入户和4G网络建设,实现光纤网络和无线宽带全覆盖。推动重要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开放,推动广电网、通讯网、物联网、互联网“四网融合”。到“十三五”末,前江工业园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国家和安徽省即将制定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主导产业中的应用,改造提升材料产业,催生新材料产业,促进前江工业园产业转型与升级。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服务业渗透,推动互联网信贷、理财、保险等各种互联网金融发展,发展车联网、互联网等物流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新兴业态,不断提高互联网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水平。

深化“两化融合”。围绕金属深加工产品,依托园区骨干企业,引导建立产业链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实行产品同步设计和产业链全过程集成化协同开发;围绕循环产业,支持工业园企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等产业,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推动企业自动化生产控制与管理应用,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的“无缝对接”和废物“零排放”;围绕新材料产品,实施省电子商务集成、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专项行动计划,推动营销服务信息化。

 

第三节 推进“产城融合”行动

做好产城融合规划布局。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和要求,依托《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园区与牛头山镇总体规划衔接,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前江工业园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布局,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功能,适当提高工业园人口承载能力,提升园区人气,努力实现以产聚人、以人活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工业园扩区建设,原则上按照1:1:1的比例确定产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完善管委会、企业、安置小区及学校、医院、金融商务中心之间循环交通建设,并积极接入外围公共交通,努力实现生产区、服务区、居住区、消费区及与周边镇街互联互通,促进产城深度融合。

争创全省产城融合示范区。借鉴全省34家产城一体化试点开发区经验,积极谋划重大产城融合建设项目,全力做好酒店、宾馆、商业综合体等休闲娱乐类和保险、咨询等中介服务型项目招商,确保园区学校、房建、医院、消防及金融商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早日完工,继续做好绿化、亮化及雨污水管网铺设,实现园区配套在质量和形象上大的提升。落实全省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争取纳入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国家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争创国家和省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强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保障工业园产城一体化建设资金需求。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有能力在工业园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园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逐步实现园区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组建园区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努力实现在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公共交通及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同城居民待遇。

 

第四节 实现共享发展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提高前江工业园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着力将教育、养老、就业、医疗、文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延伸到园内,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全面实施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好、更快、更广地惠及园区企业和周边群众

促进就业创业。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组建园区服装业协会,做好轻工区内三毛服饰招工服务和其他劳动密集型项目引入,努力打造全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依托园区用工信息平台,定向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吸引更多失地农民和周边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就业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推进和谐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开展知识竞答、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技能提升活动;依托前江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创办文明市民学校,扎实开展基本技能、安全知识、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职工培训,定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及其他各类文体活动,提升产业工人和居民群众综合素质。认真抓好社会管理,通过清单式目标管理及购买服务方式,全力支持牛头山镇发挥行政优势,开展征地拆迁、群众安置、小区文明创建、综治维稳及市政养护等各项工作,对企业安全、环保、用水、用电等重点环节和园区主干道等关键区域实现在线监测,全面实现群众安居乐业、园区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前江工业园“十三五”协调发展类重点项目

项目

名称

项目建设单位

建设内容和规模

总投资

产城融合项目

前江工业园区

规划占地7.5平方公里,建设贵池西部新城,主要是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功能分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服务产业,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消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行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杨湾湖、汪矶湖、宝赛湖3介湖泊,包括疏浚河道3.36公里、新建防汛堤防7.9公里、堤坡清障平整5.67公里以及生态防护等。

20亿元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以组织领导为前提,以规划统筹为基础,以软环境为后盾,以要素集聚为保障,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确保前江工业园“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贵池区党委的领导下,发挥前江工业园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完善党工委研究园区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解决园区重大问题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优化工业园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明确任务分工。在贵池区委的领导下,成立由贵池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业园管工委领导共同组成的规划推进领导小组,强化政府的规划意识,明确各级领导责任,推进前江工业园“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前江工业园管委会各部门具体负责规划的实施,突出招商引资工作,做好项目服务工作,强化服务责任,全面开展创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活动。

改进绩效考核。按照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前江工业园管委会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将“十三五”必须完成的一些任务作为考核指标,强化空间管制、产业引导、体制改革、科技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指标。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将园区干部的精力、智慧引导到工业园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上来。

 

第二节 统筹规划实施

做好规划衔接。前江工业园“十三五”发展规划要与《安徽省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及《贵池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有关上位规划有机衔接。围绕全省四规合一试点,推进前江工业园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与本规划有机衔接,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多规合一运行机制,确保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认真执行“十三五”规划。前江工业园管工委主要领导应认真执行工业园“十三五”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一任接着一任干。工业园管委会各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思路,制定落实工业园“十三五”规划的具体方案,引导优势资源汇聚工业园,促进前江工业园更好更快地发展。

规范规划评估与修改工作。贵池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业园管工委应加强对前江工业园建设发展情况监测,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经评估或其他原因需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修订,需要报批、颁布的要履行相关手续。涉及其他相关规划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相关规划应做出相应调整。

 

第三节 突出环境营造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依法依规开办各种要素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坚决打击各种损害投资的行为,确保引进项目顺利开工、按期投产、及时达效。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受理园区劳动者、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诉求、举报和控告,并及时处理,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结合“信用安徽”建设,全面推进信用工业园建设,加快形成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重点的信用体系。建立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产品信息溯源制度,建立并实施重点领域失信行为联合征信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实现对市场主体准入、经营、退出等全过程监管。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亲商便利的服务环境。建立完善的投资服务体系,实行“一个公章管审批、一个窗口管流转、一支队伍管执法”,以及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制度,推行帮办包办、代办、协办,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发展电子政务,提高“一站式”服务效率。积极搭建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会计、法律等外围服务。加强与上级职能部门沟通对接,帮助企业完善环评、能评、安评等各项审批手续办理,确保合法合规生产建设。

 

第四节 增强要素保障

多途径拓展技术来源。加快“引进来”步伐,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与省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对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力度,推动工业园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园区企业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窗口,支持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到科研能力强的大城市,参与区域产业和研发分工,拓展对外科技合作渠道。

健全融资平台。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保持与农发行、中行等金融机构的密切对接,注重民间资本引入及资金使用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亟需的配套建设上,并严格执行金桥公司监管机制,充分发挥资金最佳效益。积极组建投资公司、土地发展分中心等,利用银团贷款方式,推动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企业引入多元合作、帮助争取配套资金等方式,努力解决企业资金瓶颈。鼓励通过发行企业债、融资券、票据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企业上市。

建立人才基地。结合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建设,鼓励和引导高端适用人才进入前江工业园。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通过中外合作途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适时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引智示范基地、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基地,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留学回国和民间科技人员在前江工业园创办企业或为企业服务。设立工业园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给予专项支持,对在工业园创新创业和发展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保障项目用地。抓住国家和省市对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支持的政策机遇,争取将园区重大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库,项目用地纳入省市专项。积极争取上级国土部门支持,充分利用单独选址、土地增减挂、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等方式,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推动15平方公里扩区方案尽早纳入《安徽省拥江发展规划》,为园区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加大对征而不建、多征少建、建而不产、产而不旺项目的土地清理,盘活存量用地。

 

第四节 强化项目支撑

认真谋划好项目。依托已获批的《前江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园区实际和今后发展,编制储备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好项目、大项目,提高招商工作精准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库和省“861”项目库,支撑“十三五”规划实施。注重项目谋划的接续工作,持续不断向外推介一批、积极向上争取一批、加快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推进招商项目签约落地。坚持“项目立园”,着力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紧抓项目线索,创新招商方式,积极主动洽谈招商项目,做大园区增量。建立招商项目库,加大招商项目推介力度,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攻势。主攻主导产业项目、外资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力促招商项目尽快签约。

狠抓项目服务。持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对已签约项目,明确责任主体,严格实行包保,确保早日开工;对在建和已投产项目,实行分类帮扶指导。严格落实“项目联系人”制度,实行“一企一策”,包办企业所有墙外事,全过程参与项目招商、落户、建设、投产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