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杏花村文化旅游区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1-15 16:51:58 |
清代贵池人郎遂,是一位杰出的地方志著作家。他所著的《杏花村志》十二卷,对激发池州人民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感、开发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郎遂是宋末池州郡丞郎文韶之后裔,元人入池州,郎文韶在府城之西郊杏花村筑焕园隐居,自此繁衍支系,聚族而居,使郎氏成为当时池州城居民中一个庞大的姓氏。明洪武间,郎氏家族承先启后,“家声大振”,其中,文宦武将或分籍于邻邑,或迁居于都市,而“守先庐于故村”的只郎遂父系郎必光一支。郎遂字赵客,号西樵子,出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少年由诸生入太学,以诗文名于时。他虽才华出众,但不乐仕途,清康熙间携儿辈读书杏花村,出于对乡土的热爱,他开始了编纂《杏花村志》的庞大文化工程。他自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月起稿,至康熙二十四年夏授梓成书,先后历经11年。在编纂过程中,“凡夫、缙绅、幸布,无不咨询;巷议街谈,无不茹纳”,考据书目一百余种,约请参与考订的各州府文学人士一百零三人。《杏花村志》共十二卷,卷以下列村中、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人物、闺淑、仙释、题咏、词赋、宸翰、文章、户牒、族系、传奇、杂记等十六个子目。全书重点内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详审山川。清代中叶,当时的池州府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整个的生态和自然植被完好。郎遂在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之后,将杏花村的山川形势及名胜古迹分布绘成总图,置于卷首,并将杏花村区域内的自然风光区分为十二景,这十二景是“平天春涨”“白浦荷风”、“西湘烟雨”、“茶田麦浪”、“三台夕照”、“栖云松月”、“黄公酒垆”、“铁佛禅林”、“昭明书院”、“杜坞渔歌”、“桑柘丹枫”、“梅州晓雪”。上述每个景点附诗并插以图画,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其二,考微掘隐。杏花村古迹虽遭明末左兵之乱,但至清康熙间,大部残旧的实体或遗址尚可寻找,这给郎遂提供了不少考古的条件。于是,他“剪荆劈棘”、“问酒黄垆”,在志书中记下古迹70余处,并向读者作负责的记述。如记“广润泉断石”云:在杏花村南,濒湖。嘉靖间,村农得之田内,郡丞张邦教访置演武场前,建亭榭以表之”。又云:“明季左兵之乱,好事者以断石收移于今秋浦楼,乙酉以后,刘梅根州丞曾访而未得也,郡邑志皆称尚存者,亦留此,以待后人援求耳”。其三,广征博采。《杏花村志》收集了自唐至清,诗人题咏贵池杏花村的诗歌200余首,占全书份量的三分之一。诗歌的形式分七绝、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律、七律、五言排律诗、五言绝句等,充分体现了池州这个“千载诗人地”的传统文化特征。其四,备载户籍。《杏花村志》使用明清时期的户籍资料,记述了郎氏族系,对此,清时褒贬不一,但这对于当代研究人口变动和社会发展,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杏花村志》除上述重点内容以外,“传奇”、“杂记”也颇具可读性。如“传奇”辑至德人王尔纲的杂剧《杏村醉雨》,剧中人杜牧春日出游,在杏花盛开的村庄与牧童、舟子、酒保吟歌对话,抒发情怀,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郎遂《杏花村志》问世后,世人誉为“开编纂村志之先河”,清雍正间,被编人钦定《四库全书》。清宣统己末,大收藏家、刻书家,贵池人刘世珩又将《杏花村志》收入他校勘印刷的《贵池先哲遗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杏花村志》的评述云:“按杜牧之为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从言风景之词,犹如杨柳芦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实之,则活句反为滞相矣”。对于《四库全书》编者的评述,刘世珩却持不同意见,他在重刻《杏花村志》的“跋”中说:“提要谓为滞相,亦一偏之见”,又云:“村名之著,始于杜牧之春日出游一诗,今村又以赵客而成书,亦因赵客而传名,郎氏子姓,聚族而居焉”。刘氏言简意赅的评述高度概括了郎遂热爱乡土,编纂《杏花村志》的历史功绩。郎遂于清乾隆四年(1739)辞世,距今已二百六十余年,岁月递嬗,沧桑巨变,池州人民永远铭记这位“杏花村老人”。